在不完美中找到自我:3階段覺察,從不夠好走向自我接受與愛

我已經夠愛你了,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就不愛你

Publish Date | 2024/07/18 08:49
Author | 黃語喬臨床心理師

一直以來對自己最嚴格,給自己最多責備的,很多時候可能不是別人,是我們自己。


我想分享一段親身經歷的故事,當時的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,害怕被討厭、被拋棄,常常把別人放在過度重要的位子上,在別人還沒有拋棄我之前,我自己就先拋棄了自己。


這些年我從這樣的狀態,逐步走向擁抱不夠好、不完美的自己,我歸納出3個階段的方式,希望可以給你一些支持與力量,溫柔的對自己說:「親愛的,我已經夠愛你了,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就不愛你。」

前陣子我有幾個月的時間,跟著佩霞老師(理事長)一起工作,那是一個節奏很快,我很陌生的領域。當時的我常常繃緊神經,戰戰兢兢,不容許自己出錯。


有一天,老師在攝影棚錄影,還沒開錄的時候我不小心碰到一架攝影機(沒倒),開錄時注意到老師請工作人員確認一下攝影機的角度有沒有偏。當時我的腦中瞬間湧入鋪天蓋地的自責、批評,內心充斥著…慘了!完蛋了!到底在幹嘛?怎麼這麼不小心?怎麼連這麼小的事情都做不好?太令人失望了!


結束後我們一起在車上,老師說:「語喬,還有大家,你們都一樣,要放下所有的自責往前走,我已經夠愛你們了,不會因為你們做了什麼就不愛你們。」,我充滿懷疑與困惑,放不下自我責的我不放棄的說:「可是我剛剛撞到攝影機…」,老師帶著微笑溫暖的說:「那妳下次就不會再撞到啦~」


我愣住了… 犯錯卻沒有被責備?還被溫柔包容的愛著?

我問了自己:「可以相信自己不完美也值得被愛嗎?」

在這段經驗中,我再次看到自己「不夠好」、「是被討厭的」、「不值得被愛」的信念,因為這個小小的事件攪動內心,一股腦的全部冒出來。


我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、被喜歡,覺得一定要表現得很好,才 “ 有可能 ” 不被討厭、不被拋棄 “。也因為擔心被討厭,所以只是撞了一下攝影機,就可以讓我陷入焦慮害怕,都還沒有人說我,我自己就先把自己嚇死。


相信自己不完美也值得被愛,這對當時的我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就算有人跟我說「我很好」、「我很棒」、「我很漂亮」、「喜歡我」,我也都不會相信,我會覺得對方就是人很好,或是在說客套話;不然就是對方看到的不是真實的我,是對方自己的投射,或是我努力營造出來的樣子。即便是佩霞老師或其他老師對我說,我也會覺得是因為課程需要,老師們必須這麼說。

當我沒有準備好要看到新的可能性的時候,別人怎麼說,都是沒用的。

為了不被討厭跟拋棄,當我抱著這些信念的時候,我時刻注意著那些會影響到我的人的表情、舉動、跟反應,希望可以即時做出合乎期待的表現。


有時候對方只要一個皺眉頭的表情,我就會開始焦慮反省,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好,我一定被不喜歡了(事實是,皺眉的原因有太多種了,很多都與我無關)。


然而這樣的我帶著焦慮、害怕、討好,很不自在,常常不知道要怎麼反應才好,更別說展現出真實的自己,我把對方放在過度重要的位子上,在對方還沒有拋棄我之前,我自己就先拋棄了自己。

讓我們一起,成為自己的溫柔

你也有類似的經驗或信念嗎?


這些年我從這樣的狀態,逐步走向擁抱不夠好、不完美的自己,開始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。我歸納出3個階段的方式,也許有些部分,你也可以用得到,讓我們互相陪伴,一步一步慢慢來。

第一個階段「覺察」

當我發現自己開始緊張、害怕、退縮的時候,我會停一下看看自己怎麼了?


這時候會發現頭腦裡出現「他一定覺得我很煩」、「他一定不喜歡我」…等等聲音,如果我聽信了這些聲音,我就會越來越緊張,越來越退縮,越來越有距離。


可以把這些聲音想像成一堵信念之牆,我每聽信一次,就會幫這堵信念之牆貼上一層壁紙,一次一次,這堵牆就會逐漸厚實。然而,這不是我所希望的。

  

「覺察」可以讓自己跟這些聲音保持一點距離,給自己再思考的空間,而不是直接懷疑、否定自己。

第二個階段「詢問」

我發現這些腦中的聲音,並願意鼓起勇氣探出頭,看看有沒有其他新的可能性。


這個階段的目的,是要增加、累積對事件正向或不同解讀的經驗,我會透過「詢問對方」的方式,經由對方的回答,讓我有機會可以看到,疑~事實好像跟我想的不一樣耶!


我會詢問對方「會不會覺得我很糟糕?」、「會不會覺得我很討厭?」、「是不是只是在安慰我?」,這個時候我的心理是複雜的,想要驗證自己的信念(腦中的聲音),又害怕真的驗證了,想要知道自己的信念不是真的,又會懷疑對方正向的回應是真的嗎?


所以,當你每次得到正向的回應,就可能像是從信念之牆上撕掉一片壁紙,逐漸減少牆的厚度。


信念之牆通常已經經年累月的累積成一堵厚厚實實的牆,因此,會需要一些時間跟耐心,一層一層慢慢撕,當你越來越熟悉怎麼撕壁紙的時候,速度就會越來越快了。


雖然這個方式,等於是把自己好過與不好過的決定權,交到別人手上,別人給我好的回應,我就好過,別人給我不好的回應,我就難過。


但是我覺得這個階段對我而言是重要的,因為這個改變一開始就像剛發芽的幼苗,幼小又脆弱,一點風吹草動都很容易夭折,需要受到保護與滋養,就像剛出生的寶寶,需要等到肌肉跟骨骼都發展到一定的程度,才能開始翻身、爬行、走路。

第二階段,千萬要記得的重點:

  • 問對人:問對人可以讓你暫時好過一點,問錯人可以讓你一秒下地獄,所以,請盡量去找會給你好的回應、不會傷害你、能夠看到你的好的人。切記!這個階段我們的目的是要增加自己正向的經驗。
  • 好好說:不帶批評、指責、或情緒勒索,可以參考「非暴力溝通」的說話方式。
  • 相信對方:對方已經給我們正向回應了,就選擇相信,不要再繼續追問。
  • 即時止損:如果對方給了我們負向的回應,請記得(1)負向回應針對的可能是「行為本身」,不是「你本人」,對方不喜歡這個行為不代表不喜歡你。(2)這是對方個人感受,不能代表每一個人。(3)可以調整的就調整,不能調整的,只要不會傷害到自己或其他人,就先這樣吧!
第三個階段「接受」

說真的,上面那樣的詢問,即便是不同的事件或用詞,本質上也是換湯不換藥,時間久了,很可能會讓被問的人感到壓力或厭煩。


有一次,我又慣性的問一位朋友:「是不是不喜歡我?」,我的另一位老師-文淑老師問我,真正想說的會不會是「我知道有時候我會做得不好、也不完美,你可以在看到我的不好與不完美之後,還留在我身邊,不離開我嗎?」


我需要鼓起勇氣才能說出這段話,因為這段話呈現出了我的脆弱。同時,這段話也讓我自由放鬆,當我可以呈現脆弱的說出這段話的時候,我已經開始擁抱那個不夠好、不完美的自己,我不再拋棄自己,開始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。

” 我已經夠愛你了,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就不愛你。“

透過「覺察」、「詢問」、「接受」3 個階段,我逐漸從覺得自己不夠好,害怕被討厭的狀態,走向擁抱那個不夠好、不完美的自己,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。


標題這句話,是佩霞老師溫柔的話語,深深的打動了我,至今仍時常縈繞在我的腦海中,我想是因為,這是我心底的渴望與需要。


如果這句溫柔的話語也打動了你,要不要就從今天起,讓我們一起好好的疼惜自己,溫柔的對自己說

「親愛的,我已經夠愛你了,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就不愛你。」

完成醫學院臨床專業訓練,有多年精神專科醫院、學校、社區諮商實務經驗。多年致力於身心靈自我成長,結合醫療與身心靈,並將其運用在專業與日常生活中。


相信唯有持續自我提升,開闊真實的人生經歷,才不會困在理論中,可以更切身的理解、陪伴個案,看到更多可能性。

中華好好說話,學會以「溝通」為學習基礎,開啟健康和諧的關係為目標,為每個人的心上,點上對生命的幸福感,「從我到我們,用愛的語言滋養關係」。


歡迎對溝通,好好說話有興趣的分享者,一起推廣好好說話,加入撰寫好文的行列!

滋養自己

向內探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