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假裝,也能閃閃發光

好書推薦:練習擺脫冒牌者症候群,提升自我價值感

Publish Date | 2024/08/05 08:31
Author | 黃語喬臨床心理師

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,明明有能力,卻常常自我懷疑,將自己的成功歸咎於運氣或別人的客套抬舉,總覺得自己「不配」,害怕別人發現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好。

 

也許你經歷的就是冒牌者經驗

 

這篇文章,我節錄部分書中介紹冒牌者症候群的內容,也會分享我真實的冒牌者經驗的故事,以及我最常用來克服冒牌者經驗的方式,希望對有同樣經驗的人有幫助。

《不假裝,也能閃閃發光》這本書談的是「冒牌者經驗」,在刻板印象中,這個特質是偏負面的。


作者 張瀞仁 本身是一名具有很高的冒牌者特質者,她在書中分享如何用自身經驗將這些特質轉化成優勢與助力,讓同樣冒牌者特質很高的我,很有共鳴,因此想以這本書帶起今日的學習筆記。


推薦大家去看整本書,書中提供的小測驗可以評估自己冒牌者經驗的程度與種類,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。

冒牌者經驗的常見特徵
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br></p>


冒牌者迴圈
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<br>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冒牌者會擔心自己能力不足,非常努力工作來掩蓋</p><p class="ql-align-center">因為好表現得到外界認可後,又會加重害怕被發現自己不足的擔憂,於是又加倍努力,形成無止盡的迴圈。</p><p><br></p><p>圖表出處:《 不假裝,也能閃閃發光 》</p>


冒牌者會擔心自己能力不足,非常努力工作來掩蓋

因為好表現得到外界認可後,又會加重害怕被發現自己不足的擔憂,於是又加倍努力,形成無止盡的迴圈。


圖表出處:《 不假裝,也能閃閃發光 》

達克效應 ( Dumming-Kruger effecy )

心理學家 大衛 ‧ 達寧賈斯汀 ‧ 克魯格 提出的,又稱『 井蛙現象 』。

簡單說就是越無知的人越有自信。


表現不好的人,通常不覺得自己表現不好;表現很好的人,通常不覺得自己表現很好。


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時,其實正在展現高度自我覺察與自省的能力,這是成長與成功的關鍵,有卓越自省能力的人通常是優秀的計畫者、EQ高、更加自律與專注、會做出更審慎的決定、善於預測潛在問題。


因此,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,其實表示你很好,正往成功與卓越邁進。

失敗會變更強

作者有一個「贏了吃火鍋,輸了吃牛排」的慣例,獎勵全力以赴的自己,並將失敗看成「長的比較搞笑的祝福,同樣值得慶祝」。


我第一次聽到「 讚頌失敗 」是在即興劇,過程中只要凸槌就會收到大家開心熱烈的歡呼「 Again! 」。

這是在培養不怕失敗勇於嘗試的能力,當我們不被害怕與失敗綑綁,才能勇敢的去嘗試創造各種可能性。


當然,你也一定聽過「失敗為成功之母」,這句話既老套又真實的讓我們接受失敗帶來的學習與經驗,來幫助我們更靠近成功。

我的冒牌者經驗

書中將冒牌者分成4個等級,我屬於最高等級….. 類型是完美主義型與專家型。


我覺得還蠻準的,如果你有看過我的另一篇文章 我已經夠愛你了,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就不愛你 ,你就會知道我真的超冒的。


常常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,即便是不熟悉的領域,我都會努力學習做功課,只要有疏漏就會覺得自己能力不足、不夠努力,完全不會考慮到自己根本沒有經驗,事情做得再好,永遠都覺得還有進步空間。


就像我Facebook的封面圖片一樣,一開始我花了好多天的時間自學自做,常常感到很挫折,覺得自己沒有美感,這麼簡單也做不好,連一個暈染的黃色圓圈都用不出來。


直到學設計的Chelsea跟我說:「 妳本來就不是學這個的,不會很正常啊,美感本來就要慢慢培養,那些看起來簡單的樣式都是經過設計師精心安排的。」。


我現在封面及文章的背景圖片,就是Chelsea幫我做的,我非常感謝她。


我也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專業,所以一直努力的上課、學習、看書,然後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。


幾年前我曾經跟一位上司說「我覺得自己能力不夠,做不好」,這位上司的回答我到現在都還記得。


他說「第一,妳有這張臨床心理師的執照,就是國家認證妳有足夠的能力;第二,妳可以維持這份工作這麼多年,就表示妳有這個能力;第三,妳跟人的互動很真誠,個案對妳的評價也都很好,所以我認為妳有這個能力。」。

成為自己的溫柔

我已經夠愛你了,不會因為你做了什麼就不愛你 這篇文章中,提到的3個因應自我責備與自我懷疑的方式,「覺察、詢問、接受」,同樣適用於「冒牌者經驗」,詢問的部分有時候也可以用表達來取代,本意是都一樣的,都是在讓對方知道我的狀態。


覺察:可以看到自己的冒牌者都在對自己說什麼。

詢問/表達:可以讓自己看到客觀的事實與新的可能性,長出新的經驗。

接受:用新的經驗取代舊的經驗,看到那個不假裝,也能閃閃發光的自己。



如果現在以封面背景跟上司的故事當作例子:

覺察:我覺察到冒牌者經驗在責備我,說我沒有美感、簡單的小事都做不好、能力不夠、做不好。

表達:我跟Chelsea及主管說出我的覺察。

接受:我得到Chelsea與主管正面客觀的回應,我發現並接受新的觀點,原來事實跟我想的不一樣耶!


或許你也可以在這裡停頓一下,也跟著練習看看:)

不假裝,也能閃閃發光


即便到現在,有時候我還是會因為害怕而裹足不前,雖然我會需要多一點時間,但我還是會去嘗試。


比起害怕嘗試,我更害怕試都不試。


就像我現在開始寫文章一樣,從念頭萌芽到決定開始做,大概經過2個月的時間,先是擔心自己能力不夠、寫得不夠好、沒有人要看…等等(真的超冒的)。


期間幾個不同的朋友,在我不相信自己可以的時候,都表示相信我可以,讓我能夠下定決心開始做這件事,把我學習到的、經歷過的與你們分享。


好方法有很多,書中也有介紹,然而「覺察、詢問(表達)、接受」是我自己最常使用的方式,因為這樣的溝通表達在許多情境、場合都適用,在表達的過程中,也能更加了解自己,只要學一種就可以萬用,真的是太划算了。


最後,請記得,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,意味著你正往成功與卓越邁進;而失敗,是邁向成功過程中的禮物,同樣值得慶祝。

後記:我在完成這篇文章的期間,完美主義的冒牌者經驗又出現了,我跟理事長提到最近的生活壓力,我已經盡力去做,也願意跟對方討論如何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提供協助。


然而我還是覺得自己能力不夠、不負責任,並因此感到內疚。


理事長跟我說:「 這跟能力沒有關係,用非暴力溝通好好表達,不用因為自我表達而感到內疚,你已經有提前告知對方自己的困難,也努力去做了,現在再次告知對方是因為怕結果不如預期,也願意提供協助,這就是負責任了!」


我再次因為表達,看到客觀的事實與真實的自己。


然後我就想到上述提到的的達克效應,將這句也送給正在觀看文章的你:當我覺得自己不負責任的時候,其實我已經在負責任了。

完成醫學院臨床專業訓練,有多年精神專科醫院、學校、社區諮商實務經驗。多年致力於身心靈自我成長,結合醫療與身心靈,並將其運用在專業與日常生活中。


相信唯有持續自我提升,開闊真實的人生經歷,才不會困在理論中,可以更切身的理解、陪伴個案,看到更多可能性。

中華好好說話,學會以「溝通」為學習基礎,開啟健康和諧的關係為目標,為每個人的心上,點上對生命的幸福感,「從我到我們,用愛的語言滋養關係」。


歡迎對溝通,好好說話有興趣的分享者,一起推廣好好說話,加入撰寫好文的行列!

冒牌者經驗

自我接納

滋養自己